close

 

 

從生活中發現文化的存在      

921的世紀災難帶給本市難以磨滅的傷痛與記憶,所有的重建工作也都正陸續進行,但重建工作不只是硬體上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重建,大里杙老街風貌重塑就是希望受災民眾能勇敢面對傷痛,透過集體的力量重建屬於社區與城市的集體記憶。

大里杙老街.風貌重塑

足跡已遠、斯人已杳,
繁華與滄桑隨著風蕭煙雲散去,
要如何留住一個逝去的年代?
復古旗袍扭腰擺臀的身影間,
我聞到了時尚的氣味卻嗅不到真實的呼吸
煙塵繚繞的懷舊氣氛中,
我聽到了嘟噥呢喃的樂音卻聽不見自己的心跳
只有在書寫與行動間
將如風的記憶築成堅固的歷史磐石
我找到了先民的足跡與方向
在搬磚砌瓦的重建身影中
剎那間,我抬頭突然見到了永恆!
城倒了,牆塌了; 只要磚仍在,瓦依存,歷史就不曾遠離!

風華絕代的老街風

「慶源堂內繁華日,大里杙頭不見天,天地會中豪傑聚,福興廟慶慶豐年」。 這首歌詠大里杙老街昔日風華的詩句,寫實的道出了當年老街的繁華盛況。 清代曾居台灣第六大街市的大里杙當年便是因水路舟楫運輸發展而起家,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乾隆十五年由於移民湧至,人口二萬餘人,與台中附近之犁頭店、四張犛,合稱三大聚落之一。 早期的屯墾戶落戶於龍船埤沿岸,其後因大里杙溪河道南移,整個聚落重心方才移至今大里街(大里杙老街),當時大里杙溪有船運之利,碼頭成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出入口,於是福興宮與碼頭間逐漸因為商家雲集而形成一熱鬧的街肆。當時染坊、客棧、旅店、南北貨、藥品等繁華的景況盛極一時。

消失中的黃金大里杙

      這種繁華的景況一直持續到日據時期漸漸轉變,因為當時公路網相繼完成, 又加上鹿港淤淺,使得南北的高雄與基隆兩港逐漸取代鹿港與淡水的位置。此時的大里杙一方面受到大里溪淤積,再加上「東大墩街」(今台中市區)逐漸成為中部的中心都市,使得大里杙老街退縮成為區域性的農產品即日常用品的消費地。

大里杙老街風貌重塑計劃中主角還是在這一塊土地生活的人民,從一年多921大地震發生前市公所首次提出重建的構想,即受到當地民眾相當大的迴響,前置的規劃調查,社區居民不僅相當配合,更自行籌組觀摩團遠赴台北深坑、迪化街等地取經,甚至回來之後還在社區內部自行召開研討會熱烈討論。更令人感動的是社區中最熱心的林永達先生,更在自己家中設置漢學班,免費教導有興趣的社區民眾,藉由漢學班,不僅強化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也促使他們從認知先民的語言中找尋屬於他們的生命源頭。     目前,大里杙老街的居民代表預備籌組正式組織,並已經先行遴選老街再造促進委員會的委員名單,在社區居民熱心參與下,重建的速度也將因此而加快,預計明年上半年便可進行第一期的重建工程,為大里杙老街的重建跨出實質的第一步。

 一磚一瓦築起的矮籬,
就是我們世代耕耘的家園
 

老街整體發展構想

      大里杙老街文化特色係結合行政中心、舊街、老街、廟埕及周邊聚落人文活動而成,因此在總體發展上以打造大里杙文化區為目標,初步發展構想則希望確立下述各區的特色:

(一)行政中心藝文區-大里市公所前的行政中心開放空間

■ 結合文化公園及市代會與文化走廊成一體,作為文化區開端

(二)鹹菜巷產業文化區-新興路將軍二巷

■ 重振大里「鹹菜王國」的美名,發展產業博物館。

(三)廟埕區-福興宮廟前廣場

■ 提供當地居民活動的公共場域。

(四)產業文化博物館區-大新社區活動中心

■ 配合文建會,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整建既有空間成為市民觀光客文化學習場所。

(五)老街區-大里街至街尾區段規劃為老街更新區

■老街更新區採都市更新方式,進行老街風貌重塑。

    乾隆年間大批移民來台,紮根於大里杙莊,跟隨渡海而來庇祐鄉里的守護神湄洲黑面媽祖,自然也就成了當地人民心靈上的慰藉與依靠。於是經霧峰的富豪以及當地民眾於嘉慶年間集資興建「大里福興宮媽祖廟」。

    福興宮建於乾隆年間,當初興建的廟址是位於今大里警察分駐所,是以土磚、瓦茸、三合院形式的廟宇,其後於嘉慶年間因風水的關係,福興宮被迫由原址遷至現址。這七、八十年來又歷經了兩次重修,第一次重修於日據時代末期,第二次重修於民國四十四年。雖歷經兩次重修,但由於整體結構已經腐朽,一經地震恐有倒塌之虞,乃於民國七十九年將舊廟拆除,新廟則歷經二年,於民國八十一年宣告完工。

倒栽老榕樹

     大里老街盡頭有一顆大榕樹,榕樹的走向、形狀呈現出倒栽狀,當地人皆稱倒栽老榕樹。該株倒栽榕樹之現址,即為昔日內河航運碼頭之舊址,當日繁華之時舟筏、商船絡繹不絕皆取道於此,後河道廢行舟筏停駛。至民國四十幾年八七水災,洪水衝擊、翻滾水位退後,清代繫舟筏之木樁一一露出水面。災後,大里溪堤防重新修復、河流改道,當地地形地貌隨著物換星移而轉變,唯一不變的只有屹立在此聳立百年的倒栽老榕樹。

鹹菜巷

    大里杙老街中的將軍二巷就是著名的「鹹菜巷」,鹹菜巷起源於光復後土地改革時期,當時大多數佃農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增加農民耕作的熱情,於是農民在冬季稻作收割完畢後就種植可醃製的芥菜,就是大里鹹菜王國的起步。之後,農業精緻化芥菜加工達到顛峰,鹹菜巷當時巷內處處可見一個個木製的大木桶塑造出獨特的聚落景觀。一直到七十年代以後,漸漸喪失競爭力,這種獨特的景觀也漸漸隱沒。

亭仔腳

    大里老街上的街區有一個主要的特色,就是採亭仔腳式的街屋,其街屋分成前段的軒亭與後段的商店住家,彼此屋頂並不相屬。最特別之處是在於其「捲簾式的屋頂」為目前全台僅見。

七將軍廟

七將軍廟為當地特殊的義民信仰,傳說清同治九年,大里杙總兵部派翁均、張烈等六名士兵赴阿罩霧巡防地方,執行治安任務時,被阿罩霧出草之蕃人包圍,翁均等六人雖奮勇應戰,仍寡不敵眾六人均被殺害身亡,一同前往之義犬急速奔回總兵部悲鳴狂吠,總兵部派人前往救援為時已晚,而義犬亦在士兵就義之地咬舌身亡。大里杙地方人士深感其德,為頌揚其因公殉職忠貞義烈,乃集資於現址建廟祭祀,以「忠烈祠七將軍廟」命名之。

七將軍廟之確切興建時間已無史蹟可考,但由廟中之匾額「神之格思」四大字是清同治年間所題,由此推測本廟應建於同治年間,迄今亦有百年以上之歷史,而至民國二十四年八月由地方樂捐改建至今。

慶源堂

因位居水運要衝而繁華的大里杙老街,清季極盛時代街上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客棧、染坊、油行、商店等商業行為,商賈透過細長的街屋在此經商發展,慶源堂便是當地產業文化的代表。

慶源堂位於大里街,乃清季首富林氏之店舖與住宅,磚牆雕刻,極富古樸之美,它也是現今大里杙老街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創建慶源堂的主人為林秋金,當地人稱「秋櫃長」或「秋家長」,他年輕的時候是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累積資本後便自立門戶,在大里老街創設「慶源堂」商號。

慶源堂自林秋金創設始,即相當熱心地方公益事業,除林秋金本人於六十大壽時興建「花甲橋」、七十大壽時興建「古稀橋」供地方人士往來方便外,其後代子孫也多投身在教育等公益事業上,深獲地方人士的敬重。

老街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民宅建築也是慶源堂,林氏子孫對於古厝之維修不遺餘力,至今仍維持清代磚造之建築風貌,僅有古厝屋頂之磚瓦,因材料取得不易,只好以型式相彷之材料取代,但仍力求原建築之風貌與型式。

廟埕景觀改善計劃

    福興宮廟埕為大里杙老街居民之生活重心,它以往作為社區活動主要空間,如今早已轉化為早晨市集及交通道路使用,重要節慶時偶而也使用到該空間。然廟埕空間因無明顯空間界定及相關配合措施,使用效益並不彰顯。     廟埕景觀改善計劃,便是希望重塑廟埕的社區性與文化性,因此廟埕空間之呈現將著重於老街風貌延續、戶外鄉土歷史教學之環境提供及休憩空間之美化等發展方向。     具體發展構想包括電信、電力設施地下化及相關設施物之美化、釐清道路用地、拆除違章建物、鋪面更新突顯老街意象、環境綠美化增加空間適意性、主要入口視覺意象的引導等等,重現福興宮作為社區的精神指標。

老街街屋風貌改善

     老街街區目前建築景觀略顯雜亂,各時期建物紛立建築風格迥異,尤其歷經921大地震後,原留存在街區中段較完整亭仔腳及街屋亦損毀嚴重,故目前已無區段具完整老街建築風貌。因此老街街區風貌的保存分為新建建物、既有改建建物以及傳統老式街屋為主。

    為維持老街風貌的完整性與文化性,新建建築希望維持原有亭仔腳式的騎樓方式,建物在樓高面積上為維持老街整體空間的視野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建材的使用上則鼓勵配合原有舊街屋的素材,塑造一完整的文化風貌;既有建物方面,由於多為三至五層樓建築較難改變,則以改善招牌、堂號、裝飾物整體設計為主。原舊有街屋則視其震災損毀程度以及保存維修的困難度進行衡量究是新建或保留。不過像慶源堂具建築文化精緻性及歷史意義代表性的則須試圖進行保存維持計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惡魔 的頭像
    小惡魔

    小惡魔天地

    小惡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